首页 > 诗文 > 陶渊明的诗 > 拟挽歌辞·其三

拟挽歌辞·其三

[魏晋]:陶渊明

荒草何茫茫,白杨亦萧萧。

严霜九月中,送我出远郊。

四面无人居,高坟正嶕峣。

马为仰天鸣,风为自萧条。

幽室一已闭,千年不复朝。

千年不复朝,贤达无奈何。

向来相送人,各自还其家。

亲戚或余悲,他人亦已歌。

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。

拟挽歌辞·其三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茫茫荒野草枯黄,萧瑟秋风抖白杨。

已是寒霜九月中。亲人送我远郊葬。

四周寂寞无人烟,坟墓高高甚凄凉。

马为仰天长悲鸣,风为萧瑟作哀响。

墓穴已闭成幽暗,永远不能见曙光。

永远不能见曙光,贤达同样此下场。

刚才送葬那些人,各自还家入其房。

亲戚或许还悲哀,他人早忘已欢唱。

死去还有何话讲,寄托此身在山冈。

注释

何:何其,多么。茫茫:无边无际的样子。

萧萧:风吹树木声。

严霜:寒霜,浓霜。

送我出远郊:指出殡送葬。

无人居:指荒无人烟。

嶕(jiāo)峣(yáo):高耸的样子。

马:指拉灵枢丧车的马。

幽室:指墓穴。

朝(zhāo):早晨,天亮。

贤达: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。无奈何:无可奈何,没有办法。指皆不免此运。

向:先时,刚才。

各自还其家:《文选》作“各已归其家”,兹从逯本。

已歌:已经在欢快地歌了。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,不再有悲哀。

何所道:还有什么可说的呢。

托体:寄身。山阿(ē):山陵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郭维森 包景诚.陶渊明集全译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:255-262

拟挽歌辞·其三创作背景

  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(梁启超、古直两家之说)还是活到六十三岁(《宋书·本传》及颜延之《陶徵士诔》),至今尚有争议;因而这一组自挽的《拟挽歌辞三首》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郭维森 包景诚.陶渊明集全译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:255-262

2、吴小如 等.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2:598-601

陶渊明简介

唐代·陶渊明的简介

陶渊明

陶渊明(约365年—427年),字元亮,(又一说名潜,字渊明)号五柳先生,私谥“靖节”,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、文学家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汉族,东晋浔阳柴桑人(今江西九江)。曾做过几年小官,后辞官回家,从此隐居,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,相关作品有《饮酒》、《归园田居》、《桃花源记》、《五柳先生传》、《归去来兮辞》等。

...〔 ► 陶渊明的诗(216篇)

猜你喜欢

九效 其五 医国

宋代葛立方

破纽绝络兮民不支,不了兰藏兮举世无医。病在腠兮废汤熨,未至血脉兮乃施针石。

布指于位兮息至不知,阴阳倒置兮寒凉逆施。内实兮饵之桂附,中乾兮反投消以蠹。

金山

宋代王洋

突兀波心倚翠空,他年金碧照鱼龙。

火烧水转休惆怅,且看中流树荫浓。

颂古四十五首

宋代释如珙

尘中辨主问岩头,心识如何曾得休。

鼻孔眼睛都要见,铜沙锣里满盛油。

夜飞鹊

近现代陈匪石

京华遍冠盖,憔悴斯人。心力好付阳春,迷离一片,渺烟水、吴根残画同论。

斜阳小楼外,漫愁萦丝柳,望冷孤云。堂前旧燕,劝归来、莫误黄昏。

贺广东漕使黄郎中生朝

宋代曾丰

紫石仙翁骨道清,丹成往往步步轻。

黄石仙翁道眼明,书成往往字字精。

漳浦黄忠烈公夫人蔡氏写生画卷诗十首 其二

唐代全祖望

岿岿石翁,霜松雪柏。冶春之姿,非我阡陌。大涤洞天,时雨沾益。

虽复桃李,亦生骨力。书带环之,懋昭明德。不言成蹊,同岑一脉。